研究方向与团队

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与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以重质油低碳绿色高效转化与利用,储能材料与氢能利用等目标,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基地;组建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团队,形成了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研究人员、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队伍。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分为北京和华东两部分。目前华东分室有研究、实验与管理等固定人员78人。拥有高层次人才1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在读博士生200余人,硕士生400余人。经过多年发展,实验室与欧美、澳洲、日本、韩国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及Shell、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建立了密切关系,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与研究团队

序号

研究领域

研究团队(74人)

1

重质油化学与特种燃料

夏道宏  邓文安  张小英  张玉贞  刘 东  张龙力

商红岩  李 军  李   朱丽君  姜晨哲  郭爱军  刘贺

2

催化剂与催化新材料

刘晨光  阎子峰  刘欣梅  柳云骐  柴永明  郭海玲

覃正兴  潘   刘      Mintova  林旭锋

曾景斌         卢玉坤    

薛庆忠   宁   孙道峰

3

油气高效转化与能源化工

杨朝合  田原宇  李春义  李青松  山红红  肖家治

乔英云  陈小博  赵   张   张金弘   王国玮

李大伟  刘熠斌  徐   王继乾  葛保胜   黄 

曹美文  蒋文春  康文斐

4

储能材料与分离工程

   孙兰义  候影飞  李忠涛  吴文婷           吴明铂   戴昉纳  范壮军  王荣明  康子曦

5

公共测试分析平台

李彦鹏  席燕燕  刘树文      令   

以分散自由的探索研究为特征的传统课题组基础单元已不适应于国家重点实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了集中力量解决重质油与利用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2022年实验室对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队伍进行了整合,组建了重质油化学-特种燃料科研团队、催化剂与催化新材料科研团队、油气高效转化与能源化工科研团队、储能材料与分离工程科研团队四个科研团队。

重质油化学与特种燃料科研团队:

以整合优势方向突出研究特色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融合石油化学与油品精制、油品评价、沥青材料研究、特种燃料研究方向,形成以传统石油化学、燃料化学为基础,布局石油化学与油品精制、沥青材料开发、原油与油品评价、特种燃料研究与评价等几个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基础与应用。逐渐完善汽油、柴油、航煤、船燃等常规燃料评价体系,开展特种燃料、军用燃料、醇基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绿色燃料、高密度燃料等新型燃料的开发与评价研究。结合特种燃料平台建设,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权威、专业、完善的常规燃料与新型燃料研究、开发与评价体系,依托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的服务山东重点项目,整合建立国内首个军民两用的“特种燃料研发与检测中心”,形成服务山东新高地。

重点方向/技术为煤焦油加氢组合工艺生产特种燃料成套技术、高密度燃料、高原含氧燃料、醇基燃料、特种燃料等。

催化剂与催化新材料科研团队:

以重点实验室及化工产业未来发展规划为导向,将绿色能源化工、催化材料、多孔材料工程与应用等方向整体融合为催化剂与催化新材料方向,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打造从多孔材料设计与制备、催化材料研发、催化剂构建、催化反应机理研究、工艺开发和工业转化应用的大科研团队。基于重质油复杂的物理及化学特征的深入认知,集中开展重质油转化利用、高端化工品加工过程相关催化材料及催化剂研究,发展催化材料的分子设计方法,“量体裁衣”地构建重质油高效转化、清洁燃料生产、石油生产过程污染控制和重质油加工产品洁净利用的高效催化剂体系。

重点方向/技术包括中法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分子筛协会合成委员会主席,提升在催化材料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催化裂解催化材料、异氟尔酮绿色生产新技术。

油气高效转化与能源化工科研团队:

重质油转化利用工艺与工程领域布局催化反应工程、低碳能源化工团队,整合为油气高效转化与能源化工方向。基于重质油成因成藏及化学组成与结构的深入认知、重质油转化化学特征的定量掌握和催化剂体系的高效构建,发展重质油高效开采、重质油轻质化、清洁油品生产、石油生产过程污染控制、重质油残渣高附加值利用及高效分离石油生产过程副产氢气的创新工艺方法,深入系统开展多相流动反应工程基础研究,配套开发专用关键装备,进行节能减排导向的系统工程优化,加速研究成果产业化。

重点方向/技术包括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创制腐殖酸环境材料成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原油直接催化裂解制化工原料新技术、新型流化床烷烃脱氢技术、丁二烯氢氰化法生产己二腈成套技术工业化开发等,重点解决石化与化工行业的“卡脖子”技术。

储能材料与分离工程科研团队:

将能源材料、功能材料与膜分离、分离工程与新能源等方向整合为储能材料与分离工程方向。在重质油化学和热转化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石油基储能材料研究,发展高性能针状焦、石墨烯等电池材料;同时在催化新材料与催化剂的研究基础上,发展电、光、热等催化制氢以及储氢、输氢、用氢等相关技术,并开展绿色氢重构传统化工过程新理论、新策略和新技术研究。同时将氢能与膜材料、分离工程等团队进行整合,形成学科交叉,打通科学到技术的壁垒,加速制氢新技术的放大与工程化应用。

重点方向/技术包括高品质针状焦生产技术与储能材料的结合,形成锂电池用高性能针状焦电极材料特色研究方向。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和多相梯级分离技术,以炼厂油浆为原料生产的高品质针状焦,填补国内高端针状焦电极材料的空白,打破国外对高端针状焦市场的垄断。